目录

30天教师资格证第2天

中学课程

概述

课程概念

  • 课程一词的由来–斯宾塞的《什么知识最有价值》
  • 概念
    • 广义–教学内容总和以及进程安排
    • 狭义–某一门学科,语文等

课程类型

  • 内容属性
    • 学科课程
      • 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
      • 获得间接经验
    • 经验课程(活动课程)
      •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
      • 获得直接经验
  • 组织方式
    • 分科课程–同学科课程
    • 综合课程–两门及以上学科结合在一起
  • 实施要求
    • 必修–共性
    • 选修–个性
  • 设计,开发,管理主体
    • 国家课程
      •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
      •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
    • 地方课程
      • 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
      •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
    • 校本课程
      • 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
      • 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,可借鉴校外专家指导
  • 课程任务
    • 基础–基础能力
    • 拓展–特殊能力
    • 研究–探究态度和能力
  • 呈现方式
    • 显性–计划内
    • 隐性–非预期

课程理论流派

  • 学科中心
    • 人–赫尔巴特
    • 观点
      • 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中心
      • 分科教学
  • 活动中心
    • 人–杜威
    • 观点
      • 儿童活动中心
      • 课程组织心理学化
      • 课程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
  • 社会中心
    • 人–布拉梅尔的
    • 观点–社会问题为中心

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

  • 学生
  • 社会
  • 学科特征

组织

课程设计的概念和模式

概念

  • 课程标准
  • 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
  • 安排合成学习活动方式

模式

  • 目标
    • 人–泰勒(课程评价之父)
    • 观点
      • 确定目标(最关键)
      • 选择经验
      • 组织经验
      • 评价结果
  • 过程
    • 人–斯滕豪斯

课程内容

内容的组织方式

  • 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
    • 纵向–同一学科知识逻辑
    • 横向–打破学科界限,学生心理发展
  • 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
    • 逻辑–知识逻辑
    • 心理–心理发展
  • 直线式与螺旋式
    • 直线–不重复
    • 螺旋–关键内容重复

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

  • 课程计划
    • 含义
      • 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指导文件
    • 内容
      • 培养目标,科目设置,科目顺序
      • 课时分配,学年编排和学周安排
      • 核心和首要问题–科目设置
  • 课程标准
    • 含义–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订
    • 内容
      • 前言,课程目标,内容标准,实施建议,附录
      • 核心是课程目标
    • 性质–可评估性,可完成性,可理解性,可伸缩性
    • 地位
      • 教材编写,教学,评价,考试命题的依据
      •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
  • 教材
    • 内容
      • 教科书,教授提纲,活动指导书,试听资料
      • 教科书和讲义
    • 编写原则
      • 科学性,思想性
      • 课程内容的基础与适切性
      •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
      • 理论与实践统一
      • 有利于学生学习
      • 与其他学科的纵向横向联系
    • 作用–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

课程评价

  • 概念
  • 模式
    • 目标
      • 泰勒
      • 关注预期目标
    • 目的游离
      • 斯克里文
      • 关注非预期目标,实际结果,实际需要

基础教育改革

新课程改革的理念

  • 核心–课程改革
  • 核心理念–以人为本,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

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

  • 课程功能
    • 双基->三维目标
    • 三维目标
      • 知识与技能
      • 过程与方法
      • 情感,态度,价值观
  • 结构
    • 均衡性–课时比例均衡
    • 综合性–加强学科的综合性,设置综合课程
    • 选择性–设置选修课程
  • 内容–生活化,时代化
  • 学习方式
    • 自主学习–主动自觉自愿
    • 合作学习–学习小组
    • 探究学习–动手实践,获得直接经验
  • 评价–从甄别到促进发展
  • 管理–国家统一管理->三级课程管理

课程结构

  • 整体设置–九年一贯义务教育
  •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
  • 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
  • 高中以分科为主
  • 小学到高中–综合实践活动必修
    • 信息技术教育
    • 研究型学习
    •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
    • 劳动与技术教育
  • 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

职业理念

  • 学生观
    • 发展的人
    • 独特的人
    • 独立意义的人
  • 教师观
    • 新角色
      • 促进者,研究者,建设者,开发者,社区型的开放教师
    • 新行为–尊重与赞赏,帮助与引导,反思,合作
  • 教学观
    • 以学习者为中心
    • 教会学生学习
    • 重结论更重过程
    • 关注人

新课改下的评价观

发展性评价

  •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
  • 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
  • 评价内容综合化
  • 标准分层化
  • 方式多样化
  • 主体多元化
  • 关注过程